2020-2025年中國專用儀器儀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1、中國儀器儀表產業工業增加值不斷增長
儀器儀表是用以檢出、測量、觀察、計算各種物理量、物質成分、物性參數等的器具或設備。根據2017年最新發布的《國民經濟分類》,儀器儀表制造行業中的儀器儀表主要包括光學儀器、電工儀器儀表、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運輸設備及生產用計數儀表等等。
儀器儀表行業分類情況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披露,2012-2020年,我國儀器儀表制造行業工業增加值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2019年,其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0.5%。2020年1-8月,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行業也逐漸復蘇,其工業增加值增速已恢復到1.5%的水平。
2012-2020年前8月中國儀器儀表制造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變化情況
2、以工控裝置為主
從儀器儀表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變化情況來看,2016-2018年,行業營業收入逐年下降,2019年有所回升,實現7243億元,較2018年增長5.5%。2020年1-10月,行業營業收入實現5771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2.7%。
2016-2020前10月中國儀器儀表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從細分市場來看,2019年,儀器儀表制造行業中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為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其市場占有率約為34.68%;其次為光學儀器和電工儀器儀表,其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1.50%和9.64%。
2019年中國儀器儀表制造行業細分市場占有率統計情況
3、價格運行較為穩定
根據中國五金機電指數披露,2016-2020年9月30日,我國儀器儀表價格運行較為穩定,其價格指數均在108-112之間波動。2020年9月30日,我國儀器儀表價格指數為109.91。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專用儀器儀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電工儀器儀表市場需求日益增長 發展高端產品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受益于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城鄉電網改造和智能電網建設等利好政策,電工儀器儀表成為我國儀器儀表行業中增長最為迅速的子行業之一。
電工儀器儀表產品包括電能表、數字儀表、記錄儀器、交直流儀器、磁測量儀器、電量變送器、電力監控儀表及系統、校驗裝置、電源裝置、電能計量管理及電力負荷控制系統、非電量電測儀器及系統等。
電工儀器儀表的服務范圍涉及到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應用范圍涉及電力、冶金、交通、礦山、石油化工、輕工機械等行業,以及教育、科學實驗、軍事工程、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標準計量等領域,是儀器儀表行業極為重要的分支。
下游市場發展迅速,電工儀器儀表市場需求“水漲船高”
近些年,隨著國家對核電、水電、太陽能、風能等清潔新能源的需求不斷擴大,新能源及新行業的發展為電工儀器儀表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以太陽能光伏電站為例,需要直流多功能電表、諧波表等多種儀器儀表。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光伏年裝機量將達到5000MW,累計裝機量為28500MW,每年需專用電工儀器儀表84萬臺,累計市場容量將達到3426萬臺,屆時電工儀器儀表需求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在下游市場發展推動下,電工儀器儀表的需求不斷增多,電工儀器儀表的產量不斷增長。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電工儀器儀表產量達到28753萬臺,較2018年增長30.03%。
中低端產品生產能力和技術雙提升,高端產品存不足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電工儀器儀表行業已形成具有全球規模的產業集群,而且市場化程度較高,行業內企業數量眾多,高標準、高起點自主研發了一大批高科技產品,技術和產品總體上達到國際標準。同時企業的集中度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產品出口輻射到幾十個國家。
在中低端產品方面,我國電工儀器儀表生產能力及生產技術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高端產品方面的發展尚存在不足,與先進國家產品技術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意味著我國電工儀器儀表行業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開發潛力。
隨著全球電工儀器儀表產業格局的變化,我國作為世界電工儀器儀表生產大國,產品出口量的逐年增加,出口地區不斷擴大。無論從技術、質量層面上,還是從生產能力上,完全可以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
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電工儀器儀表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政策上,資金上給與大力支持,以新技術為平臺,高起點、高標準打造世界級中國電工儀器儀表行業,就可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參與全球高端市場競爭。
“IMAC智能制造云課堂”第三期第9講,聚焦儀器儀表行業智能制造實踐創新與探索
2020年12月13日,中國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IMAC)組織的“IMAC智能制造云課堂”第三期第9講熱烈播出。本期講堂由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限公司首席設計師、川儀軟件公司總工程師、工業互聯網系統解決方案架構師張皓棟老師帶來主題為《用心“智”造為產業數字化賦能——智能制造實踐創新與探索》的精彩講座。本期課程受到觀眾熱情廣泛的關注,累計觀看逾3800人次。
張皓棟老師分享《用心“智”造為產業數字化賦能——智能制造實踐創新與探索》
張皓棟老師主要介紹了重慶川儀在智能制造實踐的創新與探索,從背景、實踐、效果和展望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宏觀來看,產業正在面臨新舊動能切換、工藝提升、降本增利、安全環境等挑戰,迫切需要突破困境、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微觀來看,重慶川儀工廠在設備管理、安全環保、生產能效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提升優化空間。因此,重慶川儀對內利用工業互聯,提升產品過程智能化水平,推動國產化提檔升級;對外利用工業互聯+感知,從產品延伸服務,為客戶智能化管理賦能,最終形成以設備為核心,聚焦數據源的產業創新。
同時,他還分享了干熄焦提升機減速機健康狀態監測和輥壓機-兩級行星輪傳動兩個生動的案例,介紹了重慶川儀設備管理采用智能化系統賦能所取得的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他表示,未來,重慶川儀還將繼續豐富產品,拓展服務,將進一步聚焦設備和感知主業,堅定不移地持續發展數字化產業,同時重慶川儀也在著力打造基于設備+儀表大數據的生態圈,希望產業鏈的上下游、產業外各種角色的要素,協同共享產業資源,一起助推產業發展和產業循環,幫助我國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
內部優化“+”實踐
外部強化“+”實踐
在問答交流環節,張皓棟老師就對于測量的應力波圖形需要用到哪些人工智能的算法與方式?對于測量硬件要求有多大的算力?能夠適用于哪些行業的現場測試?重慶川儀的儀器儀表主要監測與分析哪些數據來做工藝優化和設備預測性維護?在精密加工領域,對于微小切削(切深小于100微米)中發生的異常是否能通過電流/功率等數據反應出來?精密加工機床原本沒有安裝類似的監測儀器或傳感器,后期可以進行改造使機床學會“說話”嗎?加工設備在不同加工工藝和參數狀態下,采集出來的電機的各項參數都不同,在獲取不到客戶的加工文件下如何評價設備的狀態?等觀眾關注的問題一一作了詳細解答。張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了細致解答,為觀眾帶來多重啟發與思考,贏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本次講座還特別邀請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劉連勝副教授作為嘉賓主持參加互動研討。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劉連勝副教授
本次直播在熱烈的氛圍中結束。本期課堂介紹了重慶川儀在推進智能制造方面的做法以及經驗分享,通過設計、生產制造、質量檢測等內部優化,智能化產品和解決方案服務的外部強化,開展了行之有效的智能制造實踐創新與探索。這些實踐與探索有著很強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對于推動儀控裝備制造的創新發展,加快儀控裝備制造產業的智能制造升級具有深刻的啟發及意義。
12月20日19:00,“IMAC智能制造云課堂”第三期第10講將準時開講,邀請到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大拖公司智能制造主管、高級工程師王裕喆老師帶來主題為《智能化助力農機裝備邁向高端制造》線上課程分享,歡迎新老朋友準時觀看,交流研討!